藏醫藥植根于青藏高原藏民族傳統文化土壤,與本地特有的宗教、哲學、天文、物候、民俗等學科門類息息相關,其理論規范、思維方式、技術手段、醫德倫理都蘊含有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征。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“有毒就有藥”的防病治病知識和用酥油治療外傷的臨床實踐。
白脈病:是指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或病理損害。癥狀為口眼歪斜、四肢麻木、偏廢不用、拘攣僵直、角弓反張、癱瘓、偏癱、意識不清、頭部震顫、失語蹇言等。 (如:腦梗塞、中風后遺癥、腦溢血)。
黃水病: 藏醫認為黃水是血的糟粕進入膽囊,分解膽汁,膽汁精華便為黃水。在生理方面調節人體水液,潤滑關節等作用,但偏盛或偏衰則導致水腫、濕疹、臟腑積水膿病等。(如:風濕、類風濕、糖尿病、濕疹、盆腔積液、腹水)。
木布病:是三因(隆、赤巴、培根)與血、黃水相凝結而引起的綜合癥。主要癥狀為:胸腹灼痛、消化不良、嘔吐膽汁、吐煙汁色粘液和血、大便燥結、肌肉消瘦、脊椎疼痛、舌不知味、現 肝脾胃腸痞瘤等。(如:胃炎、胃潰瘍、)。
崗巴病:屬藏族人自生瘡之一,出現上半身疼痛、胸悶、心跳頭疼、目赤鼻衄、齒齦紅腫發紫出血、棕色嘴唇等,嚴重者足部疼痛腫大,膝蓋、大小腿、足部腫脹疼痛,屈伸困難,腳跟疼痛。 (如:脈管炎)。
熱性赤巴病:藏醫認為“赤巴”位于膽囊,包括了膽囊本身和全身的熱量總和。內外因素保持體內正常,若偏盛則導致熱能紊亂而產生膽囊炎,黃疸型肝炎。
陳舊熱病:藏醫學理論認為熱癥經年累月,遷延不愈,致使熱邪深陷身內血液,骨骼等正精之中,猶如鐵銹浸濁內,油膩滲入骨內,漆滲入木內樣,難以排除著稱之為陳舊熱。癥狀為目赤干澀、流淚不止、皮膚干燥、上體灼燒、四肢與下體麻木等。
培根病:培根,相當于中醫的水和土。它的生理功能是調節水液,維持人體生命活動。發生病理變化后則成為危害人體的疾病。癥狀為:飯后肝痛,口吐綠水,腹部脹滿,眼白黃染,身體沉重,倦怠無力等。(如:膽囊炎,膽結石,反流性胃炎,消化不良)。
婦女血癥:是大多結成痞瘤,如同懷孕。婦血病分肺,心,肝,脾,膽,腎,小腸,乳汁,乳房等血癥和宮血凝結癥,共十種。月經不調紊亂引起痞瘤。
風癥:癥狀表現為:關節蒸痛,心不舒暢,頭腦昏暈,頭骨發涼,全身腫脹,肌肉內疼痛脹麻,雙目不清,尿道小腹緊縮,白帶增多,月經不止或經常淋漓等。
子宮蟲病:藏醫認為包括蟲癢癥和蟲怒癥。癥狀是陰部發癢,乳房增大,心悸失眠,無事喜動,身體消瘦,陰部惡臭。(如:陰道炎、宮頸糜爛)。
亞麻蟲病:中西醫稱之為:鼻竇炎。黑亞麻蟲:中西醫稱之為:鼻癌。兩者都是指一種細菌,由于細菌侵入腦膜引起的頭痛病。癥狀:煩躁不安,鼻涕色紅,呼吸困難,腹腫等。
肝熱:過食辛辣刺激及酸味之品,強力勞作等影響大,容易發生病變,癥狀:食欲不振,肝胃不適,腹脹,頭昏,心神不寧,精神欠佳等。(如:肝炎、肝硬化、脂肪肝)。
炭疽:疫邪落于肌肉后,因環境、氣候及飲食起居異常引起局部紅腫熱痛,化膿潰爛的一種瘡瘍病,發病后全身惡寒怕冷、頭與關節疼痛、口苦、神態恍惚、身顫、心神不寧(急性蜂窩織炎、丹毒)。
癘痛:又稱急刺痛是侵入上體的一種瘟疫病。癥狀是左右肋劇痛,目赤,咳嗽,口苦,惡寒身顫。印象為大葉性肺腫、結核性胸膜炎之類。
藏醫藥學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研究藏族社會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。同時,對保護人們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。隨著環境惡化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、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在治療疾病過程中面臨無奈,人類越來越認識到藏醫藥對健康保健的重要作用。現代科學更進一步證實了藏醫藥學對人類健康保健、疾病預防的科學價值。